王劲松又一次演蒋介石,这个事情定得很快。导演就说他“稳”,让他“复用”,这事儿就算定了。他在《大决战》里演过,很多人都知道。这次他一到现场,那个感觉就有了,几句话就能让气氛变了样,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。
有人问,蒋介石这个角色为啥还找他?可能就是因为他站在那里,不用说话,那个人的样子就在了。这种事,不是靠化妆就能成的,是演员自己带的东西。他演的这个人物,可以说是剧里很重要的一个点了。
再说说演朱德的何政军,《亮剑》里的“赵政委”这个名字,比他本人的名字还响亮。现在网上的人就讲,“李云龙这回,是真追不上赵刚的步子了!”。这话是个玩笑,但也说明了他以前的角色多让人记得住。
他自己说演朱德,心里的担子很重。因为他是红四方面军的后人,演这个角色就像是“被历史追着走”。这不是在说台词,是心里话。这种感觉,没办法演,是身体里流出来的。所以你看他,为了这个戏,人晒黑了,头发也剪成了寸头。
扮演朱德的何政军
他那两条又粗又黑的眉毛,加上黑皮肤,很多人都快认不出他就是那个“赵政委”了。但是他身上那股子硬朗、正直的感觉,和朱德这个人物的气质,又好像很贴合。他自己也说,这是一个责任,必须完成。
另一位演员曹磊,这次要演周恩来。他的戏路一直很宽,演什么就像什么。之前的《觉醒年代》里,他演的鲁迅就让很多人佩服。还有《大军师司马懿》里的郭嘉,还有《光荣与梦想》里的聂荣臻。
他为了这个角色,足足准备了一年时间。
这种投入度,不是每个演员都有的。他说,演总理,就要用“无我”的方式去演。就这两个字,没什么好说的,就是服气。你看他的造型,为了符合长征时期的样子,特地留了长胡子,脸颊也瘦得有些“骨感”。
他站在那里,那个身形,那个眼神,就把周总理在长征时期的那种沉稳、坚毅的气质给拿捏住了。这不只是外形像,是演员从内到外的一种靠近。一个演员用一年时间去想一个角色,最后出来的东西,肯定不一样。
然后是于和伟,他要演毛泽东。这个任务,真的不好接。唐国强老师演的那个形象,在太多人心里,已经和照片里的人一样了,是个标准。于和伟想要演出自己的东西,要得到大家的认可,确实要下大功夫。
网上的人也替他着急,说:“于和伟演刘备行,演曹操也行,演主席能行吗?”。这话问得很直接,也是很多人心里的一个问号。演历史人物和演领导人,感觉还是不一样的,后者更难。
54岁的于和伟
他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,公开说:“角色太重,得准备妥妥的。”。他不是说说而已,是真的去做了。这件事,说明他心里有数,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什么,也知道观众在看什么,在期待什么。
听说他花了半年时间,一直埋头研究毛泽东青年时期的心理。
他想搞明白那个时候的主席,心里在想什么,面对的是什么。他把这些功课都做在了开机前,就等着一开机,把这些准备好的东西都拿出来。这种演员的态度,就让很多人觉得,这事儿,或许能成。
这些演员咋想的
这部叫《伟大的长征》的戏,在8月1号那天正式开拍了。地点在横店,现场人很多,闪光灯也一直响。于和伟、曹磊、王劲松、何政军这几个人一出来,所有人的眼睛就都盯着他们看了,气场不一样。
我看了于和伟的照片,他也是寸头,穿着一身黑色的中山装,眉眼之间有一股收着的力量,和毛主席年轻时的一些照片对比,确实有那么一点像。当然了,外形只是第一步,后面还得看戏里的表现。
观众的眼睛都很厉害,评论里,弹幕里,都是“期待”、“支持”的声音。还有人说,“终于不用看那些没演技的花瓶拼脸了!”,说明大家想看的是真正的表演,是演员和角色融为一体的那种感觉。
戏到底讲啥
其实,这些演员对“长征精神”的看重,才是最让人动容的地方。于和伟花半年时间做准备;曹磊说要“无我”地演;何政军更是把这当成自己家族的一段历史责任来对待。这说明他们不是在完成一个工作,是在做一件大事。
弹幕里有一句话,说得人心酸:“一代人,终于轮到我们用新一代演员,去讲属于我们的民族记忆。” 这句话背后,是时间的流逝,也是一种传承。过去的故事,需要新的面孔来讲给新的人听。
年轻人会看吗?
可是,也有一个问题。这样的剧,这样的人物,现在的年轻人会真的坐下来看吗?他们能不能通过这些演员的表演,感觉到那些历史人物不再是书本上冷冰冰的名字,也不是旧照片里固定住的样子?
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。能不能让观众觉得,这些人,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,他们也挣扎过、疼痛过、也曾满身热血?这可能是这部戏除了还原历史之外,更重要的一个任务。这么多有本事的演员,去演那么一段有分量的历史,最后会出来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?大家都在等着看。
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