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
0

0

收藏

分享

特型演员该有硬杠杠!于和伟的‘四不像’争议,戳破了多少浮躁?

墨韵亭 · 8 小时前
演员于和伟出演伟人,外形引发巨大争论。
制作团队的选择,让许多观众感觉无法接受。
拍摄现场的照片流出,于和伟的形象受到关注。他身穿西装,发型整齐。这个样子让一些人觉得他不像那位伟人,反而像一个商人,准备去处理商业事务。
1.jpeg

观众看到他,会联想到他之前扮演的刘备角色。这种固有的印象,让他现在塑造新人物时产生了障碍。网络上的言论显示,很多人对此选角表达了不满。
表演伟人,是对历史精神的一种体现。它也是对民族共同情感的连接。许多人认为,演员的外形和气质需要与角色贴合。
选角只看演员咖位。
如今一些影视剧的制作,似乎将演员的知名度放在了首位。作品的热度好像比内容的深度重要。剧情是否还原历史,精神内核是否传递到位,这些问题被延后考虑。
于和伟的演技在一些角色中得到认可,比如他扮演的刑警。可是面对需要形神兼备的伟人角色,观众的接受度就变了。他过往角色的痕迹,影响了人们对新角色的信任。
网络上流传着“四不像”的说法,这种评论反映了一部分观众的直接感受。争议在剧集还未播出时就已经出现。
过去的一些演员,例如古月,塑造的伟人形象就获得了广泛认同。他们不仅外形相似,更重要的是通过反复揣摩,表现出了角色的内在气质和精神。
2.jpeg

他们让观众感受到的,不只是一个模仿出来的外壳,更是一段历史的真实感。古月老师温和的眼神,是很多人共同的记忆。这些特型演员的工作,留下了有价值的作品。
一些观众回忆起从前的国产剧,制作态度严谨。那时候的演员,即使名气不大,业务能力也足以支撑角色,不会让观众感到疏离。
一个形象背后是一段历史的分量。
现在的选角标准,被一些人批评为过于随意。外貌、气质和精神的匹配度好像不再是首要条件。制作方用“创新”来解释这种选择,但部分观众认为这只是获取商业利益的借口。
这种做法,让一些观众感到自己的判断力未被尊重。剧中演员的口音问题也被提及,于和伟讲普通话时,被指带有他过往角色的腔调。这使得历史剧的严肃性打了折扣。
3.jpeg

许多评论直接表达了观看时的尴尬感。有人说,本想通过作品缅怀伟人,结果却频频出戏。这种评论在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,说明了问题的普遍性。
看看最近的某些作品,造型问题同样突出。演员的妆容与角色设定不符,对细节的处理显得粗糙。观众能识别出制作过程中的敷衍态度。
中国的演员资源并不少。进行全国范围的筛选和考验,找到外形与气质合适的演员,并非不可能。选择与角色感觉不搭的知名演员,被认为是挑战观众的接受底线。
导演的商业考量,也许能从选择中看出来。为了收视率和网络热度,可以牺牲角色的契合度。只要能制造话题,登上热搜榜,其他方面都可以妥协。
观众的智商被忽视。
许多观众对选角的要求其实不高。参考侯京健、王仁君等演员,他们即便不是一线明星,但一出场就很有代入感。他们对角色和历史的尊重,体现在了表演中。
表演伟人,行为本身就带有一种传承的意义。它需要演员怀有敬畏之心。如今选择知名演员,看起来更像是想用他们的名气来保证市场回报。
4.jpeg

这种操作被形容为一种大型娱乐表演,历史的厚重感被消解了。部分观众从头到尾都感到不适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有人在网上发言,认为演戏不应该变成比拼名气、人脉的活动。让观众能安心地看下去,能被内容所吸引,这才是根本。对此观点,少有人公开反驳。
最终,这种对待严肃历史题材的态度,让一些制作团队失去了创作的本质。用流量明星来吸引眼球,在偶像剧中或许有效。但用在伟人题材上,就是对观众情感的消耗。
观众虽然嘴上可能不说,但心里有自己的判断标准。长此以往,我们民族的历史情感和集体信仰,也会在这种商业行为中被不断磨损。观众的耐心是有限的,人们期待看到真诚的作品,而不是被当成数据的一部分。

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