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
0

0

收藏

分享

陈奕迅为何患上焦虑症?或与其高强度工作和舆论的隐性压力有关

滚石音乐 · 14 小时前
陈奕迅又上热搜,“焦虑症”“服药”“演唱会取消”,“南京歌单事件”“不说普通话”,加上最近的“复活吃叉烧”图——这一波话题拉满,整个娱乐圈都在围观。
1.jpeg

圈内人吐槽一句:巡演拼体力?拼的是命。
2022年底开跑,到现在,“FEAR and DREAMS”全球蹦跶一百多场。你看看那巡演密度,谁撑得住?
Eason这波炒的是“殿堂级艺人坚持”,可身体就是身体——撑不住,谁都没辙。
说实话,艺人“撑不住”的事儿太常见,看起来体面,其实台下没少遭罪。
澳门那次感冒,9场里砍掉3场,时间一拖再拖,主办方脸都黑了。
杭州更狠,6场变4场,最后一场还上去哭着道歉,微博道了两轮歉,事后粉丝区炸开锅。
有人说:“票都买了,不能演唱,那我损失谁赔?”
主办方再三解释,“艺人身体第一”,但大家真在乎吗?
今年6月,网球一挥,人没了,“中暑休克”,下巴骨折,直接成都和佛山的演出丢到来年。
天价门票、粉丝远程追星,主办方压力山大,观众们火冒三丈。
有圆滑的公司直接甩锅酒店环境,Eason这波一身伤,谁信只是“巧合”?
再说高雄那波新冠,首场直接推后,“艺人倒下了,但票钱得慢慢退”。
你信不信,那一刻营销号已经摸刀,“陈奕迅新冠去世”大标题冲上热搜。
结果本人社交媒体发了个叉烧图,现身打脸,荒唐大戏上一秒哭、下一秒笑。
有人调侃:牛肉吃不起,叉烧还能续命。
但身体不是唯一压力源。
演唱会歌单又成焦点。
“FEAR and DREAMS”,歌迷喊“冷门歌太多”,有观众直播吐槽,“气氛差、没人high,像在开会”。
网上一边倒:“你是来赚票钱,还是给自己搞个文艺小清新?”
Eason也不惯着,直接开麦:“朋友家人都说要唱几首熟歌,我有我想表达的东西。”
突兀吧,但你不得不服,他敢说。
歌单都提前放出来了,买票就该自觉接受设定。这话对吗?
有网友一句:都花钱了,看自己喜欢的歌很正常!
还有人补刀:“你付钱看电影,也不希望只看预告片吧?”
粉圈分裂,沉迷经典的老粉全力支持,想蹦迪的新粉直接骂娘。
不用说,舆论场越来越热闹。
澳门站那次用粤语,有人起哄:“讲普通话!”
Eason直接怼回去:“能不能加个‘请’字?”
网友立刻分队:“艺人不是你家保姆”“演唱会还要按区划种语言?”
后面他干脆三语轮番上场,英语、粤语、普通话,生怕又惹事。
这操作,刚柔并济,但就是没人买账。
你为谁服务?观众是大爷,艺人是小丑?每次都敏感得像踩地雷。
这些锅,其实都不是Eason一个人在扛。
圈里人都知道,平台和主办方的KPI压得人喘不过气,艺人身体再铁也架不住连续熬夜+情绪爆表。
名气大了,表演压力翻倍,“完美无瑕”成了标配。
但人都是人,谁不是玻璃心+脆皮身子?
可,社交媒体不给喘息机会。
一句留言能炸翻首页,“矫情”“耍大牌”“玻璃心”全揪出来。
有粉丝自称“陈氏养生专家”,每次取消演出都能给出药方,“多喝热水”“吸氧疗愈”“冥想加持”,当街头医生。
但也有冷眼旁观:“破防了吧?有本事就别收那么贵门票。”
舆论压强,生生逼疯艺人。
话说回来,《FEAR and DREAMS: NOW is the only reality》首映,Eason爆料自己是“药物玩家”,停药反弹、医生说“无副作用”,但真不是“药到病除”。
圈里流传一句话:“讲真话,挨骂;装坚强,憋疯。”到底哪条路好走?
最狠的是网友爆料:“圈内人都靠焦虑症续命,台上是巨星,台下都像药罐子。”
有人吐槽,“连陈奕迅都顶不住,这工作谁敢做?”
但也有反问:“不是他自己选的路吗?一边享受名利一边喊委屈,够了吧?”
真心,没了界限谁都脆弱。
但也有人坚信,“敬业艺人哪里都有,矫情老明星得消失。”
舆论场没完没了。
平台和主办方对外道歉,对内慌了神。
票价、演出频率、艺人健康保障,哪个不在算计里?
但每次出事,舆论都能立刻变天,说好听是“艺人不容易”,说难听全是“你坑了我们”。
有圈内人感慨:“陈奕迅坦白,下一步轮到哪位明星自曝?”
娱乐至上,真能让人忘掉“人性”?
谁还记得艺人是血肉做的,不是万能机器?
谁给过表演者喘口气机会?
你怎么看?
艺人在镜头下该不该暴露脆弱?
舆论压力下,你更心疼艺人还是心疼自己的票钱?
究竟是圈子的苦,还是公众的“完美期待”?
是不是有一天,连“坦诚”都变成了危险?
留言聊聊,这事你怎么看?

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