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前:请用您发财的小手点点红心,码字不易,感恩您的支持!
“喂,你听说没?许家印在香港的那套豪宅,地底下居然挖出一个篮球场那么大的暗格!”——昨夜,这条消息像深水炸弹一样,瞬间把我微信里的各路群聊全炸醒。
凌晨一点,我趴在窗边刷手机,对面楼还亮着十几盏灯,估计都在吃瓜。问题是:一个已经“暴雷”的老板,房子都被接管了,怎么还能偷偷搞出这么大的地下空间?他是打算末日逃生,还是纯粹有钱任性?今天,我就用一条吃瓜群众的视角,把这事从头捋一遍。
先给刚起床的小伙伴补课。
• 地点:香港岛太平山顶布力径10号E屋,邻居不是港岛老牌富豪就是互联网新贵。
• 主角:恒大创始人许家印——曾经的首富,如今的“首负”。
• 经过:屋宇署6月28日发出清拆令,指出该屋地下“回填区”被二次掏空,多出约464㎡(约5000呎)的违规空间。90天内必须动工拆除,180天内恢复原状。
• 背景:2010年,许家印一口气以25亿港元扫下布力径10号B、C、E三幢洋房,被港媒戏称“许三多”。
后来恒大爆雷,这三栋房子先后被债权银行接管。
• 现状:E屋人去楼空,门口杂草已长到膝盖,清拆工程招标刚刚挂网。
1. 富豪的“安全感”有多贵?
我认识一位做豪宅设计的师兄,他喝过山顶业主的咖啡,回来只感慨一句:“那帮人最怕的不是房价跌,而是‘万一’。”万一金融海啸,万一政局动荡,万一债主上门……于是恒温酒窖、防弹门、应急发电机统统安排上,最好再配一条秘密通道。许家印这套464㎡的地下空间,原本报批的是机房和泵房,结果被二次深挖,面积翻了几倍。说白了,就是想给自己留条后路。
可惜,后路没修好,前路先塌方——恒大爆雷,房子被接管,地下宫殿还没启用就成了烫手山芋。
2. 中产的“相对剥夺感”有多强?
我住九龙,实用面积47㎡,月供占工资四成。昨晚看完新闻,第一反应竟然是量了量客厅:哇,人家一个违规地下室顶我十套房!评论区里有人自嘲:“我在劏房连转身都困难,他却在山顶挖隧道。”这不是简单的仇富,而是一种被现实放大的“相对剥夺感”
——原来人和人的差距,真的可以用“平方米”来丈量。但别忘了,规则面前人人平等;你今天能挖5000呎,明天别人就能挖10000呎,城市还要不要公共安全?
3. 监管的尴尬与自救
有朋友在屋宇署做测量师,他私下吐槽:山顶豪宅区就像高级副本,门禁森严、航拍禁飞,举报量少得可怜。“我们总不能天天背着声纳仪去人家门口晃吧?”这次要不是匿名信写得够详细,估计还发现不了。但发现之后,执法速度确实拉满:钉契、出令、招标一气呵成,也算给公众一个交代。只是下次能不能把“事后拆”变成“事前管”?毕竟,谁也不想在自家楼底下突然发现一个大空洞。
4. 邻居的悲喜并不相通
山下的我们想的是“瓜够不够甜”,山上的业主却担心“房价会不会跌”。一位做豪宅中介的学妹告诉我,E屋被钉契后,同一条街其他房子瞬间多了“议价空间”。看房客第一句话从“海景靓不靓”变成“地下还有没有违建?”昔日“山顶光环”成了“潜在风险”,谁心里不苦?最惨的是隔壁C屋,据说刚签了临时买卖合约,现在买方直接砍了8%的价,理由是“风水受损”。卖家哭笑不得:我房子又没挖地牢,凭啥打折?
5. 吃瓜群众的二次创作
一夜之间,全网段子横飞:
• “别人挖地下室叫酒窖,许家印挖的叫‘债务隐藏层’。”
• “5000呎什么概念?可以停20辆劳斯莱斯,或者装下恒大的2万亿欠条。”
• “建议改建成‘恒大博物馆’,门票收入还债,流量肯定爆炸。”
笑归笑,背后却是同一种情绪:对无序扩张的讽刺,对规则失守的担忧。毕竟,当“挖地下室”都能超标成球场,普通人难免怀疑:下一个塌方的,会不会是自己辛苦供的那套小房子?
故事讲完,你会发现:464㎡只是一个数字,真正让人心里发毛的,是它背后那股“我有钱就能改天换地”的傲慢。监管再晚到,终究会到;豪宅再隐秘,终究见光。城市不是任天堂的《我的世界》,不能想挖就挖、想填就填。
如果今天我们不嘲笑、不追问、不较真,明天可能就要一起承担“地下空洞”的代价。
所以,留一道互动题:如果你突然拥有5000呎的地下空间,你会拿来干嘛?留言区见,说人话、别开车,咱们一起把脑洞开到地面以上。
【免责声明】
文章的时间、过程、图片均来自于网络,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,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,请观众勿对号入座,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。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,
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,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。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、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作者,将予以删除。谢谢
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