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有个女生在豆瓣说,大学社团聚会后被学长带到宿舍,自己喝多酒失去意识,事后才知道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。评论里很多人责怪她“不该去聚会”,还有人说“穿得少该躲远点”。这种事其实比大家知道的多得多,只是很少有人敢站出来。
现在有很多性侵案都是熟人干的,比如同学、领导、老师。他们不会直接动手,而是慢慢来让人放松警惕。比如先一起喝酒,或者说是心理辅导,等对方不清醒的时候下手。有个教授被学生举报长期借心理疏导性骚扰,结果学校只说“内部处理”,没下文了。
法律上说不让别人碰必须明确拒绝,但人喝醉了或睡着了哪有能力拒绝。去年北京试点了一个电子存证系统,能自动保存微信聊天记录,报案成功率涨了四成。但很多地方还没推广,很多案子只能靠当事人自己留证据。
最可怕的是社会偏见。受害者明明被侵犯,反而被说“平时举止轻浮”或“自作自受”。有次新闻爆出某公司高管性骚扰女员工,评论区有好多人说“工作机会这么好还抱怨”。这种声音越多,越没人敢报案。
司法处理这类案件特别慢,很多案子被学校或公司调解了。有个犯罪分子在一个城市犯事后,换个地方继续当老师。因为他从来没坐过牢,没人知道他以前干过什么。
技术手段能帮点忙,但还不够。比如电子存证系统能录下对话,但很多受害者怕被报复不敢用。现在大部分案子还是停留在“他说自愿她也自愿”的扯皮状态,根本没法查清真相。
有次听朋友说,她室友喝醉被同学带到宿舍,后来才知道被侵犯了。但室友一直觉得“自己也有错”,连报警都不敢。这种心理压力太大了,她们从小到大都被告知要小心,却没人教怎么保护自己。
警察说遇到性侵要24小时内在医院验伤,但很多女生不知道这个规定。就算知道,清醒过来后那种羞耻感,让大部分人选择沉默。有个姑娘说她清醒后第一反应是冲澡,结果洗掉了所有证据。
最近看到个案例,受害者把手机录屏当证据,结果法庭说“视频不够清晰”。这种细节问题太多,让受害人光是准备材料就要花几个月。很多案子拖着拖着就过诉讼期了。
现在不少学校开始教女生防身术,但根本问题不在这里。真正该改的是那些默认“不反抗就是同意”的观念。就像有人说的,性同意不是永远有效的,但大家偏偏要当它没期限。
报案率低的根本原因不是证据不足,而是社会压力太大。你敢站出来,可能丢掉工作,被同学排挤,甚至影响毕业。所以很多人选择忍气吞声,这种现实谁都说不出“下次再遇到肯定报警”。
一个学生举报学长后,学校开除了那个人,但半年后听说他又在另一个城市当上了社团指导老师。这种系统漏洞到底什么时候能补上?现在的处理方式,好像就是在给犯罪分子换马甲似的。
到底要发生多少起案子才能改变现状?现在连最基本的安全感都成了奢侈品,更别说公平审判了。这些事每天都在发生,我们却还在讨论受害者是不是该穿紧身衣工作,或者是不是喝多了活该。这种逻辑到底什么时候能结束?
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