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
0

0

收藏

分享

于和伟挑战毛泽东惹争议,这会是演艺巅峰还是滑铁卢?

游爱中国 · 昨天 16:01
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创作不易,感谢您的支持。
1.jpeg

最近,于和伟一则选角新闻,硬是把他推上了风口浪尖。这位实力派演员,演技向来没话说,《觉醒年代》里陈独秀一角更是让人直呼“教科书表演”。这次却因为出演《伟大的长征》中的毛泽东角色,被网友骂得体无完肤。有人说他“自不量力”,有人调侃“这会不会成为他演艺生涯的滑铁卢”。一时间,整个评论区可以用“乌烟瘴气”来形容。
01
2.jpeg

事情的起因很简单。《伟大的长征》作为一部献礼剧,备受瞩目,导演又是之前执导过口碑爆棚的《觉醒年代》的张永新,这本该是件顺风顺水的好事儿。剧组官宣由于和伟出演毛泽东的消息后,瞬间犹如平地一声惊雷,直接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。
网友的评论可谓五花八门,其中不乏一些难听的话。“那张脸我实在代入不了伟人形象。”“特型演员吃白饭的吗?”“这不就是粉碎我对伟人印象的大型灾难现场吗?”类似这样的留言数不胜数。不客气地说,网友已经用“众口铄金”的力量给这部剧扣上了不合格的帽子。
3.jpeg

这么说吧,我能理解大家的情绪,毕竟对于观众来说,伟人形象既是艺术创作,也是信仰的象征。尺度之外的改动,难免让人难以接受。但话又说回来,仅凭一则选角消息就全盘否定,是不是有点操之过急了?
02
4.jpeg

这波争议的焦点,其实很大程度上是“颜值与气质”的问题。在很多人眼里,演毛泽东这样的角色,已经有一套“模板”——特型演员贯穿了我们对伟人的视觉记忆。几十年来,从古月到唐国强,再到后来的王霙,他们的外貌与伟人有着明显的相似,也逐渐成为观众心中历史形象的“标尺”。
而于和伟的长相,一就注定走不进这道门槛。他身材瘦削、五官硬朗,虽然在现代剧里很有精英气质,但这与毛主席早年带有书生气又不失厚重感的形象,确实有不小的落差。所以网友的“跳脚”也情有可原,只不过把矛头集中在“长相”上,忽略了于和伟的真正实力——这未免有点以偏概全了。
5.jpeg

03
其实这次选角的“冒险”并非没有例子可循。1978年,唐国强第一回出演毛泽东时,也曾备受争议,有人说他“太俊朗、不接地气”,完全没有领袖的风骨。然而时至今日,唐国强毫无疑问已经是毛泽东经典荧幕形象的代名词。可见,外形上的不认可只是选择角色的第一道关口,最终还是要以演技说话——这恰好是于和伟的强项。
6.jpeg

当初《觉醒年代》的时候,于和伟又何尝不是面对过“外貌不合适”的质疑?有人觉得他不够儒雅,但结果如何?在镜头前,他硬是凭借台词功底、对角色的深刻理解,把陈独秀那种充满矛盾的复杂性演绎得淋漓尽致,最后不仅口碑大爆,还圈了一波路人粉。
04
7.jpeg

这次网民的排斥,本质上是出于对伟人角色的敬畏。在影视作品中,伟人形象承载了太多历史记忆和民族感情。选角稍有不慎,就可能踩到公众情绪的敏感点。可以这么说,导演与剧组这次的选角,确实算得上一次冒险举动。
但换个角度想,艺术创作本该求变求新,而不是原地踏步。如果我们继续用一张张熟悉的“模板脸”来塑造伟人形象,是否会陷入让观众麻木的局面?就像当年唐国强能成功塑造经典,如今的于和伟为什么不能?突破固有印象的其实并非外貌,而是对人物灵魂的精准诠释。而这一点,于和伟显然是该给一个机会的。
8.jpeg

05
质疑也不是全无道理。用一位演惯都市剧、现代剧的演员去诠释历史伟人,风险不可忽略。献礼剧本身就自带高门槛,如果表演稍有瑕疵,就很容易被放大批评。长此以往,于和伟不但可能毁了自己的演艺口碑,更可能拖累整部作品的影响力。
9.jpeg

接了这个角色,于和伟的压力绝对不小。这不仅是对演技的巨大考验,也是对内心强大的挑战,得顶着“山崩海啸”的质疑前行,直到作品呈现才可能“正名”。
06
10.jpeg

对于这次选角风波,我们不妨“多一点耐心”。与其提前盖棺定论,不如等《伟大的长征》开播,用最终呈现的作品来说话。毕竟争议大,也未必不是一种潜在的“出圈机会”。一旦于和伟拿下这个角色,结局可能比我们想象得更加精彩。
好了,话说到这里,我也想听听大家的想法了:你觉得于和伟出演毛泽东这个角色合适吗?这次争议是否会如大家所想成为“滑铁卢”?欢迎评论区畅聊,我是小九,咱们下次见!
11.jpeg


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