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创作不易,感谢您的支持。
老实讲,当得知于和伟要挑战饰演毛主席时,我是有点愣住的。
说到于和伟,大家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“文武双全”的那种角色形象,《觉醒年代》里稳重的陈独秀,《军师联盟》里腹黑的曹操,再到《长安十二时辰》里信念感爆棚的张小敬,但要扮演毛主席?别说观众了,估计于和伟自己拿到这个角色时都得咂摸几口气吧!毛主席的形象已被无数经典诠释,尤其是在唐国强和古月这两位“前辈”的演绎下,扮演者几乎等同于“奔赴考古题”。
然而他接了,还真把这盘“硬菜”给端了出来。
01
让人先喘不过气的无疑是唐国强和古月,这两位“影像中的毛主席”给大家树立的“神坛级”原型。
唐国强29年间演了多少次毛主席?恐怕他自己都数不过来。从1996年的电影《长征》到如今,这个名字已经在不少观众心中成了“毛主席”的代名词。而古月呢,那更是厉害了,据说为了贴合角色,他专门模仿毛主席的口音、姿态,甚至生活作息,全方位让自己“活成”了那个年代的人。
双重经典在前,难怪大家得知于和伟接下毛主席的角色时,第一反应都是“不像”。确实,在形象上,他没有唐国强外形上天然的英气,也缺失古月身上的那种沉稳厚重。毕竟这是领袖级的人物形象,不仅仅是演技能撑满的事。
观众难免会有“惯性审美”,对于毛主席的塑造也早已形成了某种刻板印象。而这种刻板印象,正是于和伟面临的最大质疑。
02
于和伟的突破,恰恰是在“不像”里杀出了一条路子。
大家对于饰演领袖伟人的演员,通常都有“以形似取胜”的期待:你得从小到大、从细到粗,一板一眼都得复刻到原型逼真。但于和伟偏偏没这么做。他并没有试图“硬模仿”毛主席的外形,而是选择了从“灵魂”和“思想”入手。
据观察透露,于和伟在一场重要戏份中,用一种极其细腻的方式去传递角色的心理转变。他没有靠“外形模仿”去迎合观众,而是在神情、动作甚至语气的揣摩上更细腻,让角色呈现出更有层次的情感——如何在绝境下重新激励军心,如何面对失败后的内心挣扎,这些高度抽象的情感依托,反而成为于和伟的强项。
这种处理方式,反倒让人开始代入情感,更有网友戏称:“于和伟把毛主席演得不像一个‘符号’,而像个‘人’。”这评价,仔细品味,真是一针见血。
03
这反差式的期待有点意思。像不像?有没有突破?咱们欣赏领袖题材,不是为了重温教科书的答案,而是为了在故事中看到新的可能性。而于和伟身上,恰恰带来了这股新的气质。
他没有回避“天花板级存在”,反而直面它。他清楚,自己要演的不是“毛主席的形容”,而是“毛主席的灵魂”。这种克制中带着自信的演绎方式,快速给了观众一种解锁新领袖形象的震撼。
不少网友表示,“期待看到更有层次、更接地气的毛主席诠释”,“能同时演绎个人信仰、历史使命感,或许是对演员最大的挑战”。这些评价,不仅从侧面说明了于和伟演技的扎实功底,也体现了审美习惯的转变。形似的角色确实能震慑人心,但唯灵魂理解到位,才能长久留存。
04
能让这个戏份尚未全面公开的角色就收获好评,不仅仅是于和伟的个人努力,更说明当下观众对“固化演法”的疲惫。过去我们期待“复刻”,如今则更倾向于“突破”,“不必一模一样,但一定灵魂相近”的理念,越来越有市场。
于和伟就像是用这次尝试告诉我们:真正的好演员,无需冠以“御用”光环,也能从每段情节中挖掘出力量。哪怕是不够“像”的形象,只要有足够的信念感,还是能完成贴近观众内心的“共振”。
大家怎么看?你是否期待这个“全新诠释”的毛泽东?欢迎留言和我讨论!
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