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山顶布力径10号E座别墅的地下深处,藏着一个面积达464.5平方米的“地牢”——这不是惊悚小说的场景,而是恒大集团原主席许家印名下豪宅的违建实况。2025年8月,港媒曝光这栋已被债权人接管的大宅存在超6000平方尺(约557平方米)的违法建筑:正门平台被擅自加高逾千尺,地下回填区遭挖空改造成巨型地牢,混凝土平台与隐蔽楼梯构成了一套游离于建筑法规之外的“地下王国”。
尽管香港屋宇署早在今年6月便发出清拆令及“钉契”(楼契加注违规记录),但这一迟来的执法反而激起更汹涌的民意浪潮——当普通市民因阳台扩建几平米被重罚时,超级富豪为何能肆意开挖地牢而多年未被追究?作为研究财富伦理与城市治理的学者,我认为此事件绝非单纯的违建个案,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,剖开了三个积弊深重的社会病灶:特权阶层的法外豁免惯性、监管系统的选择性失明,以及债务危机中资产处置的公平性困境。
一、违建的技术性傲慢:当豪宅成为“地质改造工程”
从专业建筑规范视角审视,许家印豪宅的违建堪称“系统性挑衅”。回填区是建筑物底层与地基间的缓冲带,通常需严格遵循施工图则填实固化,以确保地质稳定性。但该宅竟被重新挖空改造成464.5平米地牢,相当于掏空10个标准集装箱的体积——这不仅违反《建筑物条例》第14条关于结构安全的强制性规定,更可能引发边坡滑移风险。更耐人寻味的是违建手法:平台加高部分铺设木地板与混凝土伪装成景观设施,楼梯隐蔽连接通道,足见设计者对规避监管的娴熟。这种“技术性傲慢”暴露了富豪阶层对公共规则的双重认知:一方面深谙工程细节以实现利益最大化,另一方面视法规为可随意绕行的障碍。香港测量师学会前主席坦言:“山顶豪宅违建已成潜规则,但如此大规模的地下工程实属罕见——它需要的不仅是资金,更是对监管漏洞的确信。”
二、监管滞后的隐喻:从“钉契”看执法的时空不等式
屋宇署2025年6月的清拆令,距离许家印2010年购入豪宅已过去十五年。这也算“迟到的正义”:据香港廉政公署数据,2020-2024年山顶豪宅区违建举报年均增长17%,但实际执法率不足40%。监管滞后背后存在三重结构性矛盾:其一,取证难度差异。普通住宅违建易被街坊举报或航拍发现,而山顶豪宅高墙深院、植被掩映,卫星图像难辨室内改动,若非债权人接管后委托评估,地牢可能永远隐形。其二,执法资源倾斜。屋宇署每年处理数万宗小型违建,但对富豪的法律程序常因对方聘请顶级律师团队而拉锯数年。其三,历史政策遗留。
2012年前香港未强制要求豪宅交易前验楼,许家印购宅时未触发审查,而后续装修许可竟以“内部修缮”名义获批。当清拆成本最终转嫁给债权人与纳税人(地牢回填需耗资数百万港元),公众有理由诘问:为何规则总在财富面前弯曲?
三、债务迷宫中的资产“化妆术”:从财富象征到负资产
布力径豪宅群的命运堪称恒大帝国崩塌的微缩史诗。2010年许家印以25亿港元购入三栋别墅时,它们象征着中资房企征服资本市场的巅峰;2021年C座、E座被抵押给借贷公司,B座押予建银亚洲,标志着流动性危机的开端;至2024年债权人接管时,这些“顶级资产”已沦为烫手山芋——B座以估值五折售出,C座与E座挂牌价仅9亿港元(较峰值缩水40%),且因违建被“钉契”进一步贬值。值得注意的是,违建曝光恰逢资产处置关键期:2024年10月E座挂牌时,销售文件仅模糊标注“以现状出售”,却未明确违建细节。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构成对买家的误导,亦反映债务处置中透明度的缺失。当富豪通过离岸公司持有资产(如许家印通过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公司控制豪宅),债权人追索需跨越多重法律辖区,进一步加剧清偿不公。
四、僭建文化的社会创伤:从山顶到市井的公平感撕裂
最刺痛公众神经的,是违建背后的特权心理与社会公平的尖锐对立。香港荃湾市民因在4平米露台加装玻璃窗被罚20万港元,而山顶地牢却能隐匿多年——这种对比催生出“两个香港”的集体创伤。更深层矛盾在于:违建成为阶级特权的空间宣言。地牢的464.5平米不仅是物理面积,更是财富对地表之下的殖民,象征阶层跨越法律边界的支配力。心理学研究显示,此类事件会触发“相对剥夺感”:当普通人为10平米公屋轮候18年时(香港公屋平均轮候时间),富豪却将土地资源私有化改造,必然引致社会情绪反噬。许家印前妻丁玉梅在2024年8月至2025年2月半年内消费400万美元的报道,更强化了民众对“奢靡终由全民埋单”的愤怒。
重塑公平:从地牢回填到制度补漏
面对这场违建风暴,我们需超越情绪化批判,以制度理性锚定改革方向。短期而言,债权人委任的专业团队应公开清拆方案,将地牢回填纳入环境监理体系,避免施工二次破坏生态;中期需推动三项立法补漏:强制豪宅交易前结构检测(覆盖地下空间)、设立违建黑名单联网制度(使“钉契”资产无法隐形交易)、修订债权人处置资产的信息披露标准;长期则要培育“财富的社会契约”意识——香港山顶土地资源稀缺性决定其使用必须接受公共监督,任何开发行为都应以不损害地质安全与社区福祉为底线。
令人欣慰的是,此次违建曝光本身便是社会进步的刻度:债权人接管推动隐蔽问题显影,媒体监督打破豪宅的信息壁垒,屋宇署执法(虽迟但到)体现法治的自我修正。当布力径的地牢终被混凝土填平,我们更应填平制度的地基沉降——让每一寸土地的利用都经得起阳光审视,让财富的增长始终运行于法治轨道。毕竟,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,从不以富豪宅邸的深度衡量,而以公平正义的刻度定义。
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