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众人物在社交平台撒泼打滚,到底在伤害谁?
脱口秀行业最近热播的《喜剧之王单口季》没出圈,罗永浩倒是靠着连喷几十条微博把自己骂上热搜。
就因为网友说庞博更适合当主持人,这位曾经的"大局观导师"突然暴走,把素人网友挂出来用"发情动物"等污言秽语人身攻击,甚至强行扯上根本不存在的"性别对立"。这波操作直接撕碎了当年"真还传"积累的励志滤镜,露出藏在成功人士外壳下的玻璃心。
仔细观察会发现,这场闹剧早就有迹可循。2020年罗永浩借《脱口秀大会》翻红时,业内就流传着"每场节目改稿三次以上"的说法。他对舞台的掌控欲从那时就埋下伏笔,当发现庞博这类新生代主持不用靠说教就能收获观众好感时,那种被时代抛下的恐慌终于爆发。就像当年教培行业崩塌时,某些大佬坚持要把直播带货做成"知识付费"一样,脱口秀行业的代际更替显然戳中了罗永浩的中年焦虑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"特权式暴怒"的蔓延。从李佳琦怼消费者"工资涨没涨",到明星工作室发律师函告网友,公众人物似乎越来越习惯用资源优势碾压素人。心理学研究显示,当名人将普通人的正常批评视为"冒犯"时,本质上是在维护某种虚幻的社会等级。这种现象在直播带货圈尤其明显,主播们既要靠网友互动赚流量,又不允许观众有真实反馈,本质上形成新型话语权垄断。
对比下庞博的处理方式或许更有启发。当有观众质疑他的段子"不够犀利",他在表演中自嘲:"有人说我主持像端水大师,这不正说明我端的稳?"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回应,反而让批评变成了新笑点。其实观众早就厌倦了导师式说教,数据显示《喜剧大赛》等强调平等互动的节目评分普遍比评委主导的综艺高1.5分以上。罗永浩要是真开个"不谈性别对立的脱口秀",估计得先解决自己总想当人生导师的瘾。
名人玻璃心背后是流量经济的畸形产物。某些过气网红深谙"黑红也是红"的套路,故意制造争议维持热度。但靠骂战吸引的关注往往伴随商业价值损耗,某顶流主播口碑翻车后坑位费暴跌70%就是明证。与其在微博骂街,不如学学黄西转型幕后培养新人——人家当年被吐槽"美式脱口秀水土不服",现在带着双语脱口秀巡演票卖得比谁都火。时代在变,观众要的从来不是永远正确的导师,而是能平等对话的陪伴者。
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|